世界第一座超高層建筑(建筑高度超過100米)曼哈頓人壽保險大樓于1894年在美國紐約建成。此后100多年來,世界曾經歷五次摩天大樓建設潮。根據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相關統計,中國15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已超過2900座,其中,200米以上的超過900座,500米以上的達到6座。
2022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無疑給超高層建筑熱潑了一盆冷水。事實上,這已是自2020年以來,國家有關部委第四次頒布關于城市建筑限高、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筑的政策。這釋放了什么信號?未來應以什么樣的價值觀來引導城市建筑?
一.安全隱患
提到超高層建筑的安全隱患,公眾最容易想到的應該是災難救援難題。當前,全球最先進的登高平臺消防車,高度也僅能達到超高層建筑的起點線——100米,更高樓層的消防救援,則只能依靠樓內消防設施、人員自救和屋頂直升機救援等。
超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時,煙流極易沿著電纜井、管道井等豎井形成“煙囪效應”,給人員疏散、逃生、滅火工作帶來極大困難;而且超高層建筑一般采用的是全鋼結構或“鋼結構外框—混凝土核心筒”的混合結構,鋼結構在高溫下強度會大大降低,影響整棟大樓的安全。
如在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中,雙子塔被撞擊后的主承重鋼柱雖仍然屹立不倒,但是承重柱之間的聯系梁受熱彎曲引起多層樓板坍塌,最終導致主結構鋼柱失穩。
在面臨地震、大風、冰雹、龍卷風等極端狀況時,超高層建筑還會將高空強風引至地面,造成高樓附近局部強風,影響行人安全。
與此同時,超高層建筑的建設和后期運維成本較高。超高層建筑面臨的抗震、通風、供電、給排水等問題遠比普通建筑復雜,單位成本遠遠高于普通高層建筑。據估算,超高層建筑的單位能耗比普通建筑高30%左右。如在夏天制冷需求最高峰時,迪拜的哈利法塔需要約1萬噸冰塊融化所提供的制冷量;電力高峰期時的需求高達3.6萬度,相當于同時點亮36萬個100瓦燈泡。
二.價值觀糾偏
近些年來,一些城市出現了脫離實際需求、為追求“形象”打造超高層建筑的現象,不僅容易造成爛尾、空置等問題,而且可能會導致公共資源浪費。
以高檔寫字樓為屬性的超高層建筑,因建筑面積較大、租金較高,空置率往往較高。
當前,超高層建筑逐漸由寫字樓等商業辦公推廣到住宅,除了深圳等一線城市外,很多二三線城市如武漢、重慶等也修建了較多60層以上的超高層住宅。甚至,超高層建筑也出現在了管理、消防等配套設施較為薄弱的縣城,后續保障能力跟不上,極易引發次生問題。這些住宅不僅對當地住房市場形成較大沖擊,而且普遍面臨電梯等設備后期維護難度大、居民生活不便、停車困難、消防和安全風險大等難題。
市場反應也可以體現出這一點。根據房產中介提供的信息,2020年以來,不少縣城的購房者都在加速拋售高層、超高層住宅。整體來說,城市建筑“限高”,是對超高層建筑“高”“大”價值觀的糾偏。
三.以人為本
借鑒國內外經驗,未來城市建筑的建設可主要從綠色低碳、地域文化、以人為本三個角度來考慮。
一是綠色低碳的價值取向。如在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的新加坡,沒有將重點一味放在建筑的氣勢上(最高的超高層建筑丹戎巴葛中心高度僅有290米),而是強調將綠色理念植入高層、超高層建筑中。
新加坡在2009年推出了“城市空間與高層建筑景觀設計計劃”,鼓勵開發商在建筑物內進行景觀美化和創建空中露臺,促進高層綠化。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550個商業開發項目和超過60%的新住宅項目加入該計劃。
近年來建成的較為有名的項目包括Oasia Hotel(綠洲酒店)、Guoco Tower(國浩大廈)等,均致力于將摩天大樓的內部、外部立面設計與綠色植物相結合,為整座大樓及城市帶來了清新和健康。
除了在新加坡這樣的熱帶國家,在寒帶、溫帶地區同樣可以踐行低碳的建筑設計理念。歐洲多國致力于推進負碳建筑項目,瑞典的懷特建筑事務所承諾,工作室設計的每棟建筑在 2030 年之后都將實現碳負排放,并在斯德哥爾摩的項目中開展了負碳高層建筑實踐。
我國也有類似實踐,如把自然環境引入高層住宅的湖北黃岡垂直森林住宅項目和國內首批一類高層(住宅建筑高度超過54米)超低能耗建筑——北京焦化廠公租房項目,均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是地域文化的價值取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在探索本土設計時,秉持“順應建筑和環境的關系,要讓建筑對得起這片土地”的理念和態度,創作出了諸多優秀作品。而在西方國家,自從1964年伯納德·魯道夫斯基出版《沒有建筑師的建筑:簡明非正統建筑導論》以來,地域文化被建筑界廣泛重視。特別是在歐洲,無論是西班牙、英國還是瑞士、芬蘭,并沒有一味地追求建筑的更“高”更“大”,而是在建筑實踐中高度重視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本土精神的再塑。
三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無論是浸潤著“天人合一”精神追求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還是強調人文主義的古希臘建筑文化,都將以人為本作為建筑的價值理念。古代如此,現代城市的建筑設計同樣如此,只有將人的需求牢牢把握住,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
舉例來說,近年來韌性城市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在疫情等重大災害面前,人的需求得到高度重視。許多國家開始重視城市的“自給性”。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提出,“對于容積率大于等于1.5的城市住宅項目,需要將至少15%的屋頂面積用于可食用植物種植”;新加坡鼓勵開發屋頂的城市農場等功能,要求將更多的多層停車場屋頂改為都市農場或屋頂花園,并啟動了可食花園計劃。在我國,浙江也提出“鼓勵和扶持建立社區農業等立體綠化綜合利用機制”,系統考慮了“食物”這一底線資源所需的保障。
總而言之,“限高”,表面上是技術問題,實際上是價值取向的糾偏問題。在認識到盲目建設超高層建筑整體弊大于利的基礎上,堅持綠色低碳、地域文化、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同樣可以創作出“偉大的城市”和“偉大的建筑作品”。
上一信息:地基注漿施工范圍有哪些?
下一信息:橋梁加固流程和橋梁加固施工技術
Copyright © 2014-2031 中北建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地址:北京市大興區團結路19號院D2-402
聯系人:李經理 手機:13910202003 13611120093 座機:010-87079099 QQ:25864107 ICP備案號:京ICP備2021003904號-1
技術支持:【優內建站網】